其他

“大导”在乌镇

2016-10-18 乌镇戏剧节 文化乌镇
点击上方文化乌镇即刻掌握乌镇戏剧节第一手资讯

林兆华:病是治不了的,别治。治了就不是自己了。


撰文 吕彦妮


        2016年10月12日,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前一天。乌镇大剧院后台口,林兆华慢慢从剧场里踱出来,新戏《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》的第62次“合成”刚刚结束。这是剧组的“戏言”,他们这一出“不像戏剧的戏剧”在舞台上常常会让演者和观者都“混淆”了扮演与真实之间的界限。
《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》导演:林兆华,主演:董勇在乌镇

        被称为“大导”的林兆华已经来乌镇数日,他挺喜欢这个地方,“这儿有意思”,嘬一口烟,“噗”一下再吐出来。孟京辉请他做戏剧节荣誉主席已经不是第一年了,他今年才答应,之前因为不了解,“原来这地儿这么自由,没那么多束缚。”他把搭在肩膀上的驼色夹克让上提了提,还是一贯的打扮,穿衣服只穿进去半个袖子,毛衣扎在腰上,披披挂挂地,不落窠臼。
《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》排练

        他对儿子作为执行导演的这部剧挺满意。“之前几年就看过剧本,想排,但是剧院不让排。”他指的“剧院”,是他所在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。他喜欢这个本子,也是因为“有意思”,“你想想,几位戏剧大师坐一圈儿互相谈,多来劲。”最让他觉得新奇的是,这竟然是一个大学教授写出来的作品。
几位大师里,他特别提到布莱希特,却是因为他的保守,“布莱希特是教条主义!”林兆华食指和中指夹着烟,严肃确凿地评价道。但是他依然敬佩他,因为他完完整整地“保留了自我。”自由,是林兆华最在意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年,他不止一次在面对媒体和私下闲谈中说,自己的创作力越来越衰退了,“人岁数大了,就是没用啦!”可是当我们说起今年他被委以重任出任乌镇戏剧节“荣誉主席”一职时,他还是忍不住歪过头笑了,然后把烟头瞄准脚下的排水地漏,轻巧一丢,烟头准确地掉了进去,他一吐舌头,又乐了。
林兆华在香港

        他一直着急推阻我去采访这部戏的执行导演,自己的儿子林熙越,他从来不限制他排戏,“爱怎么弄怎么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问他,排戏最大的阻碍是什么?大导回答得很快:“自己。”就像这部戏里,演员在表对角色和自我之间时候遇到的那些困局一样,怎么在演出中拿捏好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尺度,是一道永恒的难题。

        《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》剧中,几位剧作家“被置身于”精神病院中,看似疯言疯语中,实则蕴含着艺术亘古的真理。他们病了,我们怎么办?林兆华的答案依旧没犹豫“病是治不了的,别治。治了就不是自己了。”

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

马上关注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